跳到頁面主要內容區
:::

一、課業學習應用原則

(一)文章重點整理:學生可利用生成式 AI 協助分析文本、整理重點與摘要,以提升閱讀效率、快速掌握關鍵資訊,進一步建構背景知識架構

(二)完善知識體系:透過明確提示語/指令(Prompt),學生可透過生成式 AI 取得具脈絡性、整合性的答案,有助於深化理解。生成內容的正確性仍須由學生主動查證、判斷與補充,不可盲目採信

(三)提高學習成效:依據個別學習狀況使用生成式 AI,可獲得建議與學習策略,並透過學生自我調整應用於實務,以解決困難、提升效率

(四)促進多元思維:學生可透過生成式 AI 取得多元觀點,進一步拓展視野,發展創造力與批判性思維

 

二、作業/報告/論文撰寫原則

學生可使用生成式 AI 文章潤飾或延伸內容,但最終版本應忠實反映學生之觀點與語言風格,並確認內容準確、合乎邏輯。基本原則如下:

(一)報告應由學生親自完成:所有學習報告、文章與作業的完成,應由學生本人親自撰寫。生成式 AI 僅能作為思路發想與修訂輔助工具,不得取代原創內容撰寫

(二)文章架構規劃與初稿協作:學生可使用生成式 AI 協助規劃文章架構與資料蒐集建議,但仍應以自身觀點進行初稿撰寫

(三)文獻正確性查核:若使用生成式 AI 生成的文獻或資料建議,學生有義務查證出處是否真實、準確,並親自查閱原始資料,不可僅憑生成式 AI 提供之資訊引用。文章最後的參考書目部分,如運用生成式 AI 工具撰寫,必須與文內引用再次比對,以求正確無誤

(四)生成式 AI 工具揭露與使用說明:若作業中部分內容由生成式 AI 參與生成 (如摘要、架構建議、段落修飾等),學生需於作業中適當註記所使用之生成式 AI 工具名稱、所使用內容之範圍(頁數、段落、用途)與學生原創內容區別之方式。 對於碩士論文,在計畫書或是畢業論文撰寫過程中,與指導教授討論之草稿版需要註明生成式 AI 使用的情形,讓指導教授瞭解撰寫歷程;然而學生身為作者,仍是最終負有法律責任者。

 

三、著作權與資訊使用責任

(一)使用生成式 AI 生成之圖表、圖片或其他媒體內容時,須注意是否涉及著作權法相關限制

(二)對於來源不明或無法確認授權狀態之內容,建議學生應謹慎使用或避免引用,以保障學術誠信與法律遵循

 

四、學術與專業倫理

(一) ChatGPT 等生成式 AI 模型的回答基於大量網路文本訓練而來,可能反映特定文化觀點、偏誤資訊、或過時資料。學生應具備批判性思維,理解生成式 AI 生成內容不具備人類價值判斷,不可用以取代倫理思辨或專業判斷

(二)避免使用生成式 AI 協助完成個人學習過程或學習成效之評量

(三)若作業為測驗、考試或任課教師明確要求須獨立完成之作品,學生不得使用生成式 AI 工具進行撰寫或協助

(四)任課教師在教學設計或學習評量上對於生成式 AI 運用的要求,學生應予以 尊重,以維護學術誠信以及評量的公正性

(五)使用有效的提問方式/指令,可以促使生成式 AI 回應更精確,但也需避免輸入不當、侵犯隱私、或違反學術倫理之內容。提示語/指令應尊重智慧財產權、真實性與適用性,避免誘導生成式 AI 產出錯誤或不當資訊。同時,對於生成式 AI 提供的資訊,應多方查證,以維護學術誠信

(六)關注個資與隱私保護學生使用生成式 AI 平台時,不可輸入個人資料、學校資訊、或他人之個資、作品、成績等敏感資訊,以防止個資洩露或誤用之狀況。 整理分析研究性質的訪談逐字稿或數據前,應先瞭解該生成式 AI 工具的隱私保護政策,以免違反研究倫理

(七)避免過度依賴生成式 AI,應均衡發展基本能力生成式 AI 可作為輔助學習工具,但學生仍需培養基本閱讀理解、邏輯思考、寫 作表達與資料查證能力,避免因長期仰賴 AI 而造成學習弱化

(八)生成式 AI 的互動不只是單純操作工具,它會根據使用者過往的對話逐步修 正應對使用者的偏好,因此,進行學術研究時需要留意可能產生的偏誤


置頂